[转]网络游戏经济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目前没有对游戏中的虚拟交易进行明白的定义。玩家和厂商对此的态度也各自不同,多数玩家都不会深究交易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仅仅是由于须要,就进行一次简略地交易;大多数的厂商却以为游戏虚拟物品不具有价值,限制虚拟交易。最近网络游戏领头羊的盛至公司选择了与易趣合作,将其作为官方推举的虚拟装备交易网站,纵向合作把隆重对网游虚拟产业的影响力拔高。同时目前网络上已经呈现数家比拟有影响的网络游戏交易网站,天天不断地进行着交易,网络之下的私人交易更是多如牛毛。种种迹象表明,厂商一度限制的虚拟交易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小小的产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交易,已经不是个别问题了,使得我们不能不斟酌虚拟交易的基石――虚拟交易有没有经济好处?
对不同的人来说,“虚拟交易”肯定刺激不同的联想。有的人想到天堂和传奇,有的人想到美元和ebay,有的人想到木马和复制。对我来说,一段时光以来,“虚拟交易”更多地和一个人名接洽在一起--Edward Castronova。
Castronova现在是Indiana大学Telecommunications Dep的副教授。不过,假如没有EQ,没有EQ衍生出来的虚拟交易,他确定永远也不会得到现在的这个教职(他现在所在的系是美国比拟强的电子传布研讨机构之一,里头有不少牛人),也不会成为一个媒体明星、公共知识分子,在CNN、NPR和一干报纸杂志上露脸。
从他的主页(http: //mypage.iu.edu/~castro/home.html)上可以知道:他本科是在Georgetown大学上的,显微硬度计,专业是国际事务,后来又在 Wisconsin Madison拿了一个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期间跑到德国的曼海姆、法兰克福和柏林等地研究德国的战后重建)。博士毕业之后,他到大学教书。在他的主页上,关于这一段的描写,是空缺。为啥?我猜是由于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说,或者,不愿意去回想--他在加州州立大学一个叫Fullerton的学院搞福利和公共政策,而这个学院连个博士点都没有。更惨的是,这位老兄还跟老婆两地分居着,一到晚上就只能看月亮数星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失败吖失败,在两个大牛校拿了学位,却屈尊于小破学校的小破专业,龟缩在荒漠的乡下小寓所里,几年间只发表了屈指可数的论文,“没有影响一个人”。作为一个曾经幻想着成为主流经济学家的有为青年来说,到了2001年,38岁高龄了,眼看就四十不惑了,能让他唯一不惑的事情却是:他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交待了,“一个州立学校的二百五”。
看到这里你们应当能大致猜到下一步会产生什么了。对头,就在我们这位留着小胡子戴着小眼镜的 Castronova老师快被事业和生涯折磨得变态的时候,他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了!每月交10个美国钱(多廉价吖),天天晚上玩n个小时,我们的Cas 老师开端在EQ里头开荒了。他在游戏里头是啥职业咱不知道,看他照片上胖墩墩的样子倒像个warrior。他在游戏里头打怪,扒皮,跟在老手屁股后头做义务,再当奸商卖给新人东西,反正无非就是这些勾当。到底是科班出生吖,Cas老师边玩边揣摩:这里头有买有卖,这是经济嘛!再接着揣摩下去,Cas老师又发明了一个更显明的经济现象:有人跑到ebay上卖号卖钱卖设备。作为一个老眉喀镲眼的RP玩家(按中国话说是“人品”玩家,按鬼子话说是“Role Play”玩家,反正就是正统玩家啦),Cas老师在发明这一点的时候确定是很恼怒的--怎么可以有人在EQ这样一个人人生而同等、成绩个人斗争的自由市场的乌托邦里搞资本主义的那套东西呢? 于是,Cas老师把恼怒发泄在算帐上。他要给搞这些金钱勾当的人算一笔总帐。不算则已,一算吓人吖。Cas老师是这样来算他的帐的:通过计算当时ebay上拍卖成交的各种EQ金币和设备的价钱,得出一个EQ白金币(platinum,玩过CEQ的应当都知道)均匀即是一美分还多,比一块日元或一块意大利里拉都贵,而依照当时EQ玩家们的广泛游戏经验盘算,一个玩家在一小时内能生产大约319个白金币,这样算下来就是3.42个dollar。不得了,Cas老师一查书,发明这比大多数国度的最低小时工资都高,体视显微镜。
Cas老师持续算他的帐--EQ这款游戏在一年内的公民生产总值(GNP)。关于他的具体算法,可以去看让Cas老师一举成名但又至今未能在任何正式的经济学刊上发表的论文《虚拟世界:对电子边境市场与社会的直接统计》(Virtual Worlds:A First-Hand Account of Market and Society on the Cyberian Frontier)。这个论文可以在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高低到,地址是http: //papers.ssrn.com/sol3/Delivery.cfm/SSRN_ID294828_code020114590.pdf?abstractid =294828&mirid=1。他的算法现在看来应当是既被广泛争议又被普遍认可的。计算的成果就是,EQ这个游戏的人均公民生产总值是 2266美元--比咱们国家高。
Cas他把自己写的这篇论文发表到SSRN网站之后,并没有预感到自己的研讨生活会因此产生什么改变,固然他已经清楚,和很多经济学家胜利是从研究一个国度的经济体系开端一样,他也找到了自己的那个“国度”。他最初的期看是,能够有75个人来浏览这篇论文就“很棒”了。
但是他错了。他的文章掀起了一个冲击波,起初是玩家们簇拥而至,在论坛和Blog上讨论;接着是经济学家们簇拥而至。他的论文的下载量,在SSRN上,包含我贡献的那一次在内,到现在一共有27195次,在他发表三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排在SSRN Top Papers的第三名,据说被他踩在脚底下的那些论文里有些出自诺贝尔得主之手。
就像好莱坞电影的情节一样,Cas老师一夜成名。虚拟交易也由他开始,成为一个学术概念。固然主流经济学至今仍然不接纳他,但社会学和流传学显然接纳了他。什么是美国梦?这就是美国梦。在中国,一个XX铁道学院教政治的老师永远不可能眨眼间变成清华北大的流传学教授,但在美国,Castronova却活生生地这么飙了一把。
IT作家 Clive Thompson发表在Walrus杂志上的《Game Theories》在对虚拟交易做出客观精辟的长篇阐述的同时,也对Edward Castronova本人的传奇胜利做了出色的讲述(PS.插一句话,thompson的blog Collision Detection是一个非常棒的关于技巧与文化的blog)。我上面关于Cas老师大器晚成故事的演绎就重要根据thompson的这篇文章。在 Clive看来,Cas老师的论文之所以有学术价值,就在于他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模型,来研究基础的经济学行动和根本的经济学假设,而现代经济学家们(至少是一部分)苦恼的源头之一恰正是很难在被把持的现实社会中寻找到适合的模型。
当然,我在这里要漫谈的还是虚拟交易,而不是经济学。前者是太形而下的东西,比如UO的历次财产风波、天堂系列游戏的设定、IGE的压价、中国GM乃至程序员们的作弊啦,等等等等,这才是玩家和同行们饭桌上津津乐道的东西。说到底,大家感兴致的还是Cas老师和Thompson等人所研究的对象--虚拟交易,而不是他们的研究本身。
那么,在Cas老师发表第一篇关于虚拟交易的论文之后,全部世界(实在就是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的虚拟交易,在这三年当中,又呈现了哪些有意思的人物、故事、组织呢?
2003年3月11日,一个叫Julian Dibbell的人在他印第安纳州South Bend市的家里,通过ebay卖了一本UO里面的runebook(咱们这边翻译成符石书)。价钱是1.99美元。买主是个妇女,住在佛罗里达。扣完 ebay和paypal的手续费后,这笔生意的净收入是1.05美元。
OK,这是一个开始。既是Julian Dibbell长达一年之久的虚拟交易试验--偶更愿意把这看作一次美丽的行动艺术--的开始,也是偶这篇八卦的开始。
他要做一个什么实验呢?到了六月份,Dibbell的paypal帐号上有了38块9毛5分美国钱,而他在UO的帐号里的装备和钱币折合成当时市价的话,也到达了527美元。兜里有了钱,胆儿就壮了,于是他在他的blog上庄严宣布:
在2004年4月15日,偶要如实告知美国国税局:偶的重要收入起源是销售各种虚构的物品。通过干这行,偶一个月挣的钱比偶当职业作家时的月收入都要高。
列位看官,不知道还记不记得在《Edward Castronova--为EQ计算GNP的人》一文中,提到过Castronova对EQ的定义:一个在世界上排第79位的经济体。他的这种观念正是通过Wired这样有名的技巧与文化杂志普遍传布的,而Julian Dibbell就是Wired的长期作者。他在2002年的Wired上发表了Unreal Estate Boom, or, The 79th Richest Nation on Earth Doesn’t Exist,先容新兴的虚拟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参与者--那些通过贩卖虚拟物品来挣钱甚至营生的人。正是这篇文章的写作引发了Dibbell的思考:一个将虚拟物品售卖作为正常职业的人,到底能到达什么样的收入状态,年薪几何?
不要小看这个Julian Dibbell。他固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也尽非轻易之辈,生物显微镜。他毕业于耶鲁大学,早在1993年,他就发表了有名的A Rape in Cyberspace。赛博文化(Cyber Culture)在九十年代中期一度是美国社会学和文化研究范畴的显学,性别问题更是研究热门,而Dibbell在这篇文章里讲述的产生在虚拟社区 LambdaMoo里的虚拟强横故事,成为之后很多专家学者在做论文时不断引用的经典,有台湾学者称“LambdaMoo事件在网路文化与规范的研究上,早已成绩其历史位置”,甚至“朔造了网络规范研讨者的集体历史记忆”。到了1999年,Dibbell出版了My Tiny Life这本书,被誉为研究在线生涯的最好著作,同样是赛搏文化研究的经典。
就是这样一个有相当成绩的赛搏文化研究者,在2002 年,将研究眼光转向了网络游戏,并且身材力行,选择了悄无声息地跑到UO和ebay受骗贩子这样一种方法,来零间隔地察看和体验虚拟经济的,以期为之后的研究职员供给最真实的数据和一手材料。鬼子的学术发达,一部分原因就是鬼子们爱较真儿。比起咱们这嘎嗒老拿着一些概念炒来炒去沽名钓誉的所谓专家来说, Dibbell可真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把一切献给学术的好劳模吖!
回过火来,接着说Dibbell的试验。从2003年3月到 2004年4月,在一年多的时光里,Dibbell没有写作,也没有做其他的工作,除了正常的生涯必要步骤之外,他天天就是做在电脑前面,在UO或者 ebay上寻找低价的虚拟财产,买下,然后再乘机高价卖出,直到他老婆把网线给拔了。要知道,他基础没有往贩卖这项工作中投入钱(网费电费和月费除外),从零开端--最开始的生活极为艰巨,就是卖自己的财产,然后用有限的收进来从事低本钱的投机倒把运动。他的blog每月更新几次,比拟规范地记载自己的生意过程和每月的市场情形统计,包含他自己的收支和帐目情形。可以想象,在有了必定的资本以后,他每月的收入越来越多。当然,也有运气问题。从他的blog 来看,他的收入有两次奔腾,一次是在2003年夏天,一次是在2004年初。实在自从他的profits到了1000美元之后,职业掮客的感到就彻底找到了,路也平坦多了。
在2003年的将近10个月中,Dibbell通过贩卖UO设备和物品,一共盈利是3131美元。
在2004年的第一个季度中(包含了4月份的前两个星期),Dibbell就通过贩卖UO装备和物品,盈利8225美元。
在他一年多的UO贩子生涯中,他一共挣了11356.70美元--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经过一年的尽力之后,已经将月收入进步到了3917美元。
事实上,显微镜,他差点就胜利了。在他当职业作家的时候,他月收入的最高点是4600美元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Dibbell一年的贩子生活到底证实了什么:按月收入3917美元(事实上假如他持续做下往,这个数字确定还会有可观的增加)盘算,UO一个普通掮客的年收入是47000美元。Edward Castronova敏捷向他表现祝愿,庆祝这位执着的朋友停止了自己的试验,并且在terra nova(在大陆的哥们须要用海外代理才干上blogs的网站,由于它们通通被咱们great的great wall给block了)上列出了这样一个表:
GDP per capita in both China and India: Below $700
Average earnings of short-order cooks: 7,000
US poverty line for a family of 4: 8,400
Average earnings of dancers: $27,000
Average earnings of drug abuse counselors: $32,000
Average earnings of firefighters: $38,000
Average earnings of museum curators: $40,000
Average earnings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46,000
Trader Dibbell: $47,000
Average earnings of insurance salesmen: $54,000
Average earnings of computer programmers: $63,000
Average earnings of economists: $76,000
Average earnings of lawyers: 08,000
就这样简略--贩子Dibbell的年收进将会超过中学老师和博物馆员。而假如他愿意持续做下往,他有可能超过保险倾销员、程序员甚至经济学家的广泛收入程度。
4月15日,Dibbell依照自己的许诺,来到South Bend市的税务机关,来为自己过去一年的虚拟贩卖收入纳税(不太清楚他到底是依照什么条文来纳这个税的)。
OK,现在让我们叉掉Windows自带的盘算器,向贩子Julian Dibbell脱帽致敬--一个拖家带口的男人,愿意付出一年时光来验证一个看上往很简略的问题,本身就值得尊敬。更何况,当他从税务局里走出来的时候,他已经用举动解决了一个法律问题,他的收入是正当收进,他的虚拟财产也都是正当财产。
(这里多插一段,SOE对EQ的财产交易并不同意,虽然现在态度再改变,NcSoft更是曾经试图让国会立法来制止虚拟交易,但也有对虚拟交易持积极态度的游戏,比如There和Second Life。UO的开发职员曾经是虚拟交易的坚定反对者,他们一度以为他们只是供给一个环境和玩具来供用户消遣,但这些环境和玩具回根结底属于开发商,但在 Dibbell的实验之后,我们从媒体上听到的声音却是,UO乐于见到这样的案例。)
还是用Castronova的一段话来停止吧: “曾经有这样的争辩:人们真的可以通过虚拟交易挣钱么?答复是:当然啦。但Dibbell的实验太棒了,以后再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就可以说得更多,而不只是简单地点个头,工具显微镜。对于真正想研究虚拟交易的人来说,Dibbell的实验是个巨大的贡献。”
相关的主题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