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

中国戈壁滩现恐龙群葬墓:揭开死亡真相(2)

由蒙大纳州立大学古生物学者Dave Varricchio在一处崖壁下面发现的不规则三趾脚印与在内蒙古戈壁沙漠发现的似鸟龙的脚相当吻合

科学家在进行发掘工作

古生物学家在似鸟龙骸骨附近发现了一块45厘米长的肉食性动物的头骨。它很可能是似鸟龙的捕猎者,但尚未命名,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

科学家们的营地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很快,显微镜,线索越积越多。戴维在骸骨岩层附近的崖面上发现了V形痕迹,泥层仿佛是被某种细物(如恐龙脚趾)拉着向下塌陷。这会是泥潭死亡之舞的证据吗?

  恐龙骸骨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通常,骸骨会散落在一个平面上,掩埋的沉积土不过几厘米厚。而当我们从主化石岩层挖出泥石时,发现几只恐龙的后腿深陷泥中。一些保存相当完整的骨架,独独缺少髋骨,看上去,这些恐龙像是死后又沦为食腐者的美餐。骨化石周围的泥土呈蓝色,似乎是恐龙身体腐烂使旁边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加布丽尔推测的死因,看来越来越像是真实的一幕。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也在群葬坑分布图上显露出来――所有骨架的朝向几乎完全一致。看来,在死亡的一瞬间,它们正朝着东南方向行进。

  似鸟龙挖掘场是一块向下倾斜的山岩,每推进一厘米,难度就增加一分。巨型推土机的使用最终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推土铲一层一层地削平山顶,我们则紧随其后,仔细寻找。四天后,整座小山被夷平。我们在这个11平方米的挖掘场的50个小方格中共找到13副似鸟龙骸骨,算上此前的成果,这个群葬坑共出土25副骸骨,平均每平方米就有两副。

  现在,洛氏硬度计,我们终于可以揭开恐龙死亡一幕的真相了。化石运回我在芝加哥大学的化石实验室后,经过在显微镜下的逐一清洗,我发现其中的两副骸骨,最为生动地捕捉到了9000万年前悲剧发生的那一瞬间。它们面向同一方向,双腿深陷泥沼,身体一上一下,侧翻在泥面上,无望地挣扎。看来是去湖边寻水的路上遭此劫难。骸骨保存度极高,只缺失髋骨,一定是被饥饿的食腐者撕咬去了。单独找到的一块髋骨,骨胛中央被侵略者的脚趾压碎,恰能确证这个场景。后来,水面升高(至少短期如此),泥沙将恐龙墓穴和那个悲惨的故事一同缓缓封存起来。

  在挖掘过程中,我们发现群葬坑内所有的骸骨都未成年。构成脊椎的椎骨为恐龙骸骨的年龄问题提供了最好的线索。椎骨是由下方勺型的椎体和上面的髓弓组成,如果这两部分完全长成一体,表明脊椎不再生长,恐龙已经成年。但是苏红图恐龙群的椎骨全部保存为两个部分。我们取一些骸骨样本,逐层切片放大,就可以数清年轮,确定恐龙的年龄。这些骸骨从一岁到七岁不等,大多数是一岁到两岁间的小恐龙。既没有不满一岁的幼龙,立体显微镜,也没有年满十岁的成年恐龙。青少年恐龙群的存在为恐龙生命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鸟类是恐龙最近的亲戚,一般在一年时间内从幼鸟发育到成年。有些鸟类,如鸵鸟,成年时间可能长于一年。半大的小鸟们通常成群结队活动。从化石切片分析,似鸟龙成年跟大多数恐龙一样,大约需要十年,比包括鸵鸟在内的鸟类要慢,却为青少年的集体活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在繁殖季节,成年恐龙忙于各种事务――求偶,筑巢,护窝,孵蛋,喂养幼龙等。青少年们则可四处闲逛,它们要自我保护,自力更生。关于半大恐龙的社会生活习惯,尽管古生物学家们多有猜测,苏红图的发现却给出了确凿证据。

  似鸟龙胃石保存得完好无损,甚至还保有原来用于消化植物的砂囊形状。我们在胃石的一侧发现薄薄一层黑碳膜,膜底被两侧胃肋骨支撑,表明是在恐龙体内。我们意识到这团黑乎乎的碳化物,正是恐龙的最后一餐。此前关于似鸟龙食性的争议因此有了进展。

  此外,化石四肢的姿态、胃石的大小和数量等,都能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似鸟龙新鲜而有趣的信息。比如,我们从几副头骨的眼眶骨直径可以判断出它们的眼睛特别大;它们的胃石与今天的鸟类相比则很小。我们还注意到,群葬坑中央有一对小恐龙,其中一只体形较大,头骨的口鼻部也较长。体形与鼻长是随年龄增长的,但骸骨年轮分析表明它们都在一岁至两岁之间。这是否说明似鸟龙一年中有两个相隔数月的繁殖季呢?苏红图恐龙群极佳的保存度和年龄分析结果为未来研究打开了多条路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中国戈壁滩现恐龙群葬墓:似鸟龙离奇死亡 中国戈壁滩现恐龙群葬墓:揭开死亡真相
相关的主题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