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買中資股是安全還是危險?!
《品中資-李飛揚》買中資股是安全還是危險?!
2008/10/23 14:58  ,
金相显微镜;
《品中資》金融海嘯的餘波最終衝擊到個別大型企業。本周一,中信泰富(00267)向外公布,因為以外匯累計期權(Accumulator)對沖澳元上升風險而招致重大損失。初步估計,現時的虧損已達155億港元,其中逾8億港元已實現的虧損將於今年入帳,另外147億港元則為帳面虧損。但如果澳元持續下跌,則損失會超逾此數;當然,如果澳元在未來一兩年顯著回升,則中信泰富的虧損也可以減少,甚至有機會賺錢。 但現階段看來,未來一年,澳元回升上中信泰富接貨價的0﹒87元(1澳元兌0﹒87美元)的機會不大(環球經濟衰退,對商品的需求減弱,而且,過去澳元的升幅有很大程度是日圓利差交易所形成),即是說,當中信泰富每個月接到蝕本的澳元後,如果不想動用更多資金接貨,唯一做法就是即時沽出澳元,壞處是將帳面虧損變成實質虧損,但好處是可以減少資金壓力;當然,如果中信泰富現金充裕的話,它確實可以繼續持有接來的澳元,然後繼續以現金接貨,显微镜,那自然有機會「返家鄉」;不過,這樣做等同賭博,加上中信泰富根本不需要這麼龐大的澳元,再更現實的情況是,中信泰富根本沒有這麼龐大的現金流,因此,最大可能是,中信泰富會選擇即時沽出大部分每月接回來的澳元。 雖然中信泰富在這宗交易受重創,幸好他們已得到大股東中信集團支持,獲得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的備用信貸,目的是避免銀行突然「閂水喉」和追債(call loan)。若是的話,中信泰富可能馬上要清盤。 這件事實在值得所有投資者深思,我也想從投資角度品評一下這件事,荧光显微镜,但細緻的事項我不想在這裡重複了,有需要大家可以重溫新聞報道! 首先,中信泰富的財務決策人用了近年頗流行的累計期權方式作對沖,我即時的反應是匪夷所思,因為累計期權背後就是沽出一個認沽期權予對手,自己只收一筆期權金。 從專業投資者的角度,沽出期權雖然只可以收到金額不多的期權金,但卻有兩個機會賺錢(資產價格變化可以有三種情況,一是上升,二是下跌,三是牛皮),因為只要相關資產的價格處於牛皮(主要是賺了時間值),或按你的預測方向變化,你都可以穩袋原先的期權金。 不過,如果相關資產的價格,不是朝你所想的方向走,那麼,理論上,你的損失便可能無限(價格上升的話),又或者跌到零(價格下跌的話),風險又不可謂不大。 *想賺錢多於想對沖* 如果中信泰富的財務決策人做這些累計期權合約,目的是對沖澳元上升的風險(因為他們於未來幾年要為澳洲的鐵礦項目投入澳元資金),那麼,他們根本不應用沽出期權的方式去進行,而是應該買入看澳元上升的認購期權。買入期權跟沽出期權剛好相反,你只要付出金額不大的期權金,萬一澳元上升,你便可賺到當中的差價(升幅要超過你買入期權付出的期權金才可以真正賺錢),以填補或對沖你實際買入澳元時的損失。 據我瞭解,沽出期權大多是炒家所為,而非為對沖,如果中信泰富真的是想對沖,就沒有理由沽出期權。 再者,中信泰富的財務決策人選擇接雙倍貨的合約細則,這點也是令人摸不著頭腦。因為一般累計期權的合約細則,如果你願意接雙倍貨,接貨價就可以有較大折讓,如果相關資產的價格真的上升,你便賺更多。 但如果從風險角度考慮,萬一澳元真的急跌,你便要動用更多資金接貨,現在看來,萬一要接雙倍貨,總共會接到90億澳元,這筆資金大大超出未來幾年中信泰富需要支付的數額。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我不認為這班決策人是為了對沖而做這些累計權合約,似乎是想賺錢的成份更高! *買單一股票太危險* 將這件事提升一個層次去看,作為小投資者,這件事的教訓是一句老掉牙的投資格言:千萬不要將所有雞蛋放進一個籃子。今時今日,衍生工具充斥,就算是大型企業,擁有百年基業和頂尖的人才,也不能保證不會因為一次決策失誤或人為錯誤而遭沒頂,所以,分散投資才是不變的真理。 另一方面,從投資中資股的角度看,買中資股,主要是國企或大型紅籌股,風險又確實比其他公司低,工具显微镜,因為她們背後的母公司是國營企業,有整個政府撐腰,但長遠來說,這又是否值得有恃無恐呢? 我在品中資這個欄目中,從來沒有品評過中信泰富這隻股票,我一向認為,中信泰富的業務不太清晰,缺乏一個核心,就等如97金融風暴之後,很多投資者都棄紅籌而偏好國企,就是因為紅籌公司的業務太雜亂,缺乏主線,直到近年,中信泰富才稍為將公司定位為基建類的公司,才稍稍令人對它另眼相看,显微硬度计,但曾幾何時又發生這宗事故,相信我仍然不會把這家公司列入考慮名單之內。《經濟通通訊社資深分析員 李飛揚》相关的主题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