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一支专门的军队用于黄金勘探,在20世纪90年代年初之前,中国武警黄金部队是唯一有权进行大规模黄金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队伍.在常人眼中,这群寻找金山的军人带有许多神秘色彩,因为他们极少在军队以外的媒体上曝光.对他们自己来说,军服胸前的"黄金"二字意味着职责、荣誉和专业能力.与其他兵种相比,他们的科技含量要求更高,除了军事训练之外,还要接受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分析化验等专业训练.与其他地质队相比,他们则具有更强的团队意识、更迅速的应变能力、更淡泊的心态和更顽强的吃苦精神.用黄金部队官兵的话来讲,每次奔赴新区找矿就是又要"打一场硬仗".
黄金部队成立于危急之时.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急需增加外汇和黄金储备,但那时的中国尚是一个"贫金"的国家:新中国成立时,黄金年产量仅为4吨,此后30年间也未超过10吨.曾带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创造垦荒奇迹的王震将军向中央建议:"让部队去找金子!"1979年初,一支军事化专业找金的特殊部队——中国武警黄金部队应运而生(当时为解放军基建工程兵,1985年列入武警部队序列),12个地方地质队整编入伍的数百名科技工作者穿上了崭新的军装.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寻金部队纵横白山黑水、荒漠戈壁、雪域高原,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大范围、大流动的黄金资源勘察战幕.20多年来,他们先后在黑龙江查拉斑河、四川嘉陵江、河南东闯、陕西金龙山、新疆马庄山、云南墨江金厂等地探白探明多处大型砂金和岩金矿床,累计探明黄金矿产资源/储量1700多吨.不久前,在甘肃省文县阳山地区,黄金部队耗费十年光阴,金相显微镜下发现含金矿脉近百条,累计探获资源量308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类卡林型金矿,改写了我国没有200吨以上超大型独立金矿床的历史.国土资源部一位资深地质专家说:"就凭这座金山,黄金部队完全称得上是中国西部的找金王!"中国黄金市场开放后,许多黄金生产企业自己也拥有了勘探队,但黄金部队在我国金矿勘查领域仍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看到了吗?这就是黄金."在武警黄金部队驻烟台支队的岩矿实验室,研究人员用笔尖点着一颗指甲大小暗灰色矿石标本边缘的一处让我观察,肉眼几乎看不见那一点金黄,但当我把它放到显微镜下,那耀眼的金色形状就一览无余,更加显得周围黯淡无光."金通常躲在黄铁矿或者石英间的晶隙中,呈片状、块状或颗粒状,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出,黄金的颜色更沉实,密度更大,而且质地更为柔软,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表面的擦痕."这种金属是如此的柔软,以至于很容易被磨损,变成极细的粉末.我想起有人告诉过我,制作金银首饰的老金铺如果某天要迁走,连地面一尺厚的砖土都要打包装箱,片甲不留,因为制作过程中磨损下来的金屑天长日久也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实验室墙边的柜子上摆放着各类矿岩标本,我的目光很自然被某些闪烁着点点金属光泽的石块吸引,但那不过是黄铁矿或黄铜矿而已,"黄金与黄铁矿、石英脉、闪锌矿等矿石伴生的现象十分普遍."研究人员说,这些样本有助于他们了解和分析矿床的起源,通过对照类似的共生现象,研究新的矿床是否具有开采的可能.
黄金在大自然中的分布极其广泛,随便从你居住的楼下抓一把土,就可能含有金.但金的含量又极其稀少,在人力能及的地层中的平均含量不足十亿分之三,且分布极其不均匀.同许多资源一样,只有当它"特别富集"、数量超常时才值得光顾,研究人员称之为"金异常".
异常当有异象.老话说"上有丹砂,下有黄金",丹砂是辰砂的别名,而辰砂是生产汞的主要原料,这表明我们祖先早已发现了汞和黄金有共生关系.一位经验丰富的找金人跟我说,如果能够找到那种颜色暗红、质地松软、有蜂窝状孔洞的"鸡血石",那就有福了.唐代甚至记录有利用植物找金的方法:"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植物的根系深扎土壤,汲取了其中的养分和矿物元素,呈现出不同的群落特征,无意中担当了"报矿员"的角色.但事实上,找金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人类上千年的寻金努力已将那些容易辨认的砂金矿、露头矿甚至浅埋矿几乎开采殆尽,古老的经验越来越不好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不同地区进入找寻隐伏矿和难识别矿的"勘查时代".科学主宰一切,一块看似寻常的土地可能就是黄金的源泉.
"前人的成果是最初选定勘查区域的基础,比如这张可以共享的1:20万地质构造图,胶东已知金异常区域就有一两百处.有时老辈人的经验甚至地名(如金山、金厂)也有参考价值.过去找矿靠的是三件宝——地质锤、罗盘、放大镜,今天则结合以往积累起来的各类地质资料,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卫星定位仪、航空物探、地球化学等新技术的运用,综合利用各种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相互验证,不断缩小勘查靶区,成功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了."黄金部队驻烟台支队的庄中队长站在胶东半岛地质图前给我作了一次生动的黄金勘探入门讲座,体现在地图上的精确度从最初的1:20万到1:1万甚至1:5000,对专业人员来说,地质构造、含矿岩系、地质异常、矿床赋存等信息也越来越清晰.
对大多数人来说,遥感技术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从远距离的航天、航空等平台上通过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对地面物质特征进行远距离探测,而物理勘探和化学勘探显得更抽象一些.简单说来,地球物理勘探好似给地层做X光检查,通过各种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和变化,从而分析、推断、解释出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的情况.相比之下,地球化学勘探则更像给地球进行采"血"化验,系统地测量天然物质(如岩石、疏松覆盖物、水系沉积物、空气或生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的含量和性质,从而发现与矿化或矿床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深究起来,每一种方法都深奥无比,复杂异常,但这些新的方法的确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隐伏在地下的矿床成矿规律的认识.
接下来,所有的观察结果包括地质理论推断的找矿靶区都需要实地取样验证.我跟随庄中队长和地质组来到位于龙口市大磨曲家的一处山上,几年前他们已经在附近找到了一座特大型金矿,如今还要这一金矿的外围进一步普查.这是一条大约100米长、1米深的地质探槽,可以清楚看到风化明显的岩层断裂.做好测量、画样、记录等工作后,两名战士开始取样,在槽壁上挖出体积为五块砖头大小的岩土装入样袋,风很大,钎子凿下去激起的岩石碎屑很容易溅入队员眼中,不过因为风化得厉害,取样也非常迅速.他们说,有时候遇到坚硬的花岗岩,一天只能取两三个样本.槽探结束后,我们在下山的途中路过一个钻探机台,四五个武警战士在巨大的轰鸣声中正干得热火朝天,高速旋转的钻头温度太高,需要高压水流的不断滋润冷却,钻井架旁是一摞摞摆放整齐的圆柱形岩芯,战士在刚刚取上来的岩芯上用红笔标上"437米".通过钻探,地下1500米甚至更深的岩石样本也能够被获得,它们将和山上槽探取得的样品一起,送往化验室粉碎、提取、化验、分析、鉴定和研究,以确定其中的含金量.这些矿样是这一段矿脉的代表,承载着找金人的希望."这可不容易,发现一百条矿脉,有一两条具有开采价值就不错了."带我们上山的司机战士说,"我们把这儿的山都快跑遍了."
实际上,相比武警黄金部队的其他支队来说,驻烟台支队明显更有理由心怀希望.尽管近年随着地质勘探技术和炼金工艺的不断升级,中国几乎所有省份均发现有黄金分布,并且不乏大型金矿,但山东省仍稳坐全国黄金产量的头把交椅,每年出产的黄金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一半便来自胶东半岛,古老的地球形成伊始便给这片土地留下财富.虽然有文字记载的采金历史已达千年,似乎仍取之不竭.烟台支队先后探明龙口大磨曲家、莱西山后、蓬莱大雪等大型金矿和20多个中小型金矿,累计探明资源量高达350多吨.这些金矿正在或即将被矿产企业竞相开发,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
以成矿角度而论,中国的黄金资源虽分布广泛,却并不特别适宜开采.因为我国处于古亚洲、特提斯和滨西太平洋三大构造的交汇区,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十分复杂,矿石成分复杂多样,金矿石中共生矿、伴生矿比例大,难选冶金矿的比例也大,需要更为复杂的开采技术.但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黄金本身价格的飙升,能够"盈利"的矿床越来越多,现在只要平均每吨原矿石含金量达到3克(有时甚至1克)就意味着有开采价值.与美国、南非等老牌产金大国不同,中国的黄金储量正随着勘探和冶炼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据中国黄金协会预计,中国黄金资源开发大有潜力,预计可以达到1.5万到2万吨(目前保有量约4600吨).
这也带来了黄金生产的繁荣,尽管投资一家金矿需要动辄数百万元甚至上亿元,要向政府缴纳一大笔环境保证金,同时还要承担矿山开采储量的风险,但黄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壮大起来,对矿产资源的占有和竞争也如火如荼,争夺采矿权的拍卖会场面火爆.目前中国已有千余家大小生产企业,重点矿山就有300多家.2007年,中国黄金产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今年则很可能超过占据榜首一个多世纪的黄金大国南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
两天后,我们深入到山东招远市城南招金集团属下的大尹格庄金矿井下.这儿距离我们跟随黄金部队勘察的地区相隔不过20多公里,都位于胶东半岛招平断裂带上.这条断裂带自龙口始,从南至北穿过招远直至平度,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地带,特殊的地壳运动把岩浆中的金元素和其他伴生的元素积聚到断裂带中,形成了招远最大的含金矿脉层,大大小小二十余座金矿分布其中.坐落在这块风水宝地的招远因此被誉为中国的"金都".
我们坐在一辆看起来有些破烂的吉普车颠簸而行,车门上的金属插栓咔咔作响,长长的巷道前方似乎永远有灯光指引我们向前,岩壁上方水管、电缆等各路管线井井有条,两侧关于安全生产的标语牌不断闪过,一个岔路连着另一条岔路宛若迷宫,但我身边的司机神情笃定,目标明确,每到转弯处就鸣笛示意.他在一个红灯前突然刹车,不一会儿,一辆满载十几节车厢石头的电动小火车轰隆隆开过.我右手边岩壁上写着"此处- 290米".
为了这些石头,每天大约有400多名工人轮班乘坐升降机进入这个潮湿、嘈杂、繁忙的地下世界,10多台凿岩台车和30多辆负责运输的电力车几乎从不停歇,200多公斤的炸药被陆续点燃,总长已达几十公里的巷道还在被不断开拓加深加宽,设计图上的目标是开采到地下600米左右.最后,大约3000多吨的含金矿石通过主井运至地面,奔向炼金的征程.
与我想象中低矮逼仄、粉尘弥漫甚至有些危险的地下矿井不同,没有人拿着大锤与坚硬岩石辛苦作对,也没有人推着独轮小车蹒跚而行.现代采金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一组工人操作着大型凿岩机在岩壁上打下半米深的孔洞,下一组人安装炸药,统一爆破,随后另一组工人用铲车将大块的矿石铲入运输车,最后通过溜井到达电动火车,经主井提出井外.除了操作工,还时不时会看到拿着工具四处检查的安全维护工、电工等."巷道的设计是最关键的,矿脉走向、地质出矿条件、矿体厚度、暴露面积和岩石稳固情况都需要考虑,并且能够达到最大出矿率."生产科长刘兴义拿起一张纸,给我画出一张简单的矿井分布图,同时他向我解释岩壁上那些管线的作用:送风、排风、供水、供电、通讯等八大系统一个也不能少.
含金矿石运到地面后,通过长长的传送带进入破碎机、球磨机等大型设备层层粉碎成极细的粉末,然后加入化学药剂和浮选油进行提取.在浮选车间,矿浆经过搅拌充气,在药剂的作用下气泡粘附着细小的矿粒上升,如风车般的刮板将上浮的矿粒捕捉,最后加工成一种类似花泥的黑色矿粉,里面夹杂着点点闪光的金和其他金属物质,到了这一步,矿石的含金量已经提高到每吨40~80克.
如果要提取出其中的黄金,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氰化物.1848年俄国学者彼特罗· 瓦特拉齐奥首次发现有氧存在的氰化钾溶液能溶解金和银的特性,这一成就奠定了氰化法浸金的基础,并带动了第三次黄金开发狂潮.过去人们简单采用露天堆浸的方法冶炼,排放出的剧毒氰化物严重污染水源和土壤.如今金相显微镜经过不断改进,已经完全实现封闭式自动化生产,氰化液循环使用,不会造成排放问题.来自大尹格庄的黑色矿粉在氰化钠的作用下析出含金溶液,通过锌粉置换成金精矿,硝酸把其中的银分离出来并还原成银粉,剩下的利用王水溶液出金再还原出金粉,打造成从700克至3公斤重量不等的粗金锭,去黄金精炼公司进一步提纯.
这种大吞吐量的采冶工艺对昔日金矿矿工陈占敏来说是十分陌生的,这位现在已经成为一级作家的脑海里,仍然是复杂甚至有些神秘的古老炼金法."其实原理应该差不多,但我觉得过去更讲求技巧,更具艺术性."父母都是淘金人,17岁的他就跟着叔叔进了金矿,砸砂石、挖眼、拉流、清流、收拾簸子,从小工到大工,学了个遍."每一步都具有很高的技巧性,需要练习再练习直至心手合一".比如拉流和清流需要腕子上的巧劲儿,利用水流的作用和腕力,用一把扇子样的笤帚,将沉淀挂在流板毛刺中的金砂赶扫到流板中间来."
收拾簸子的技术最难练,师傅不轻易传授,柳木做的金簸箕像一只小船,将金砂和水盛于其中,师傅的两只臂膀摇晃着摇晃着,让比重较轻的杂质渐渐漂出去,瞅准时机痉挛般一抖,金子就从小船的底部抖出来,亮灿灿地摊在小船的一头.这一抖是绝技,讲究轻重徐疾,很难掌握.抖出的金子倒进小铁瓢,点上一张纸烤干,用兔子蹄(只有兔子蹄不会沾上一点儿金子)把铁瓢里的金饼按碎,扫到纸包里.
但最关键最惊心动魄的是最后一道工序:化火炼金.方圆几十里只有一两个师傅拿得下."周围几个村只有我叔叔和另一个师傅会,所以我倒是见得多."把酒杯大小的坩埚置于焦炭烧的火中,随后将盛着金粉的纸包投入,纸瞬间便成飞灰,金粉则完好无损落入坩埚.待金粉完全熔化,师傅会不断地点入硼砂和火硝,同时拿一把弯嘴钳子蜻蜓点水般在金水表面轻轻一蘸,金相显微镜将金水中的杂质带出一点,随着不断地点入和蘸出,金子越来越纯,炽白灿亮,"就像小太阳一样."
陈讲起这些细节仿佛回到了矿上,那些关于金子的记忆在他的脑海中像山东地下的金矿脉一样,绵延不绝,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与淘金有关."招远自古就是淘金之地,除了用机器代替人力拉磨,80年代之前的淘金方法几乎从未改变."清光绪十四年,中国的产金量居世界第五位.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贫金的国家.长达一百多年的外族侵略,一系列的卖国条约,黄金白银作为鸦片货款和战争赔款水一样地流出中国.之后的连年战争使得黄金生产也停滞不前.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几乎是一个"无金"之国.直至1978年以后,黄金生产才走上正轨.
相关的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