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日星期六

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侧记

 只要换一种眼光,世界就会不同.在5月27日开幕的"2006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科学与艺术,好比同一位观察者交替出现的两种眼神,一个求真,一个唯美,少了谁,世界都会黯然失色.

  

  角度决定美丽

  

  三段坚硬的岩石柱子,怎么看都貌不惊人,但在地球科学家朱洪源教授的眼里,它们很美.原来,这些取自"亚洲科学钻探第一岩芯"的样品,是科学家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地球内部的故事都得请教它们.比如,这三段岩芯都是花岗岩,却因地下岩浆成分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滑度;信不信由你:这些曾长期"生活"在高压缺氧环境下的岩芯里,竟留有菌类"出没"的痕迹,足见生命之顽强.

  

  其实,大自然乃造诣最高的艺术家,美与不美,全在你观察的角度.瞧,粗糙不平的铝合金断口,在扫描电镜下成了昆虫"花大姐"的腹部;在空气中放置了36年后的纯银样品,其表面自发生长出的晶体,扫描电镜将它们的美丽一一记录:"化蝶"、"雄起"、"太空穿梭"、"三剑下天山";不锈钢产品的金相显微镜照片像一条昂首挺胸、逶迤前行的长蛇,唯一不同的是长了一双大脚,此谓"画蛇添足".

  

  美与真不可分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原来还是位水墨画的高手.面对由他创作的36幅水墨画,也许你并不一定能完全领悟其中的意境,但你一定能看出这位科学大师发自心底的求真的渴望.几乎所有的科学大师都说,指引他们从事科学探索和发现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是美学冲动的显现",正如英国诗人济慈所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美国物理学家唐纳德·奥尔森就是名"不务正业"的科学家.他开发出一套重新研究艺术史的软件,做起了"另类侦探".比如,在莎士比亚和乔叟的文学作品里探索天体运动的痕迹,或是在凡·高和蒙克的油画作品中发现意想不到的自然现象.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奥尔森通过丝丝入扣的科学推理证明,凡·高的名画《月出》创作于1889年7月13日21时08分.

  

  同样,在艺术家的视野中,又常常孕育着真的内涵.毕加索著名的《镜中的女孩》、《格尔尼卡》和《阿维尼翁的姑娘们》都是耐人寻味的立体主义作品,却又都擅长平面分解:女人的各个局部被集合在同一个画面上,时间、空间和运动等多种因素在无形中"对话",金相显微镜四维空间的形象由此诞生.


    5月28日起至6月1日,"2006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在东方明珠电视塔零米大厅和上海国际新闻中心免费对公众开放,详情请查询"科学与艺术网"

 


相关的主题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