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杜克大学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借助化学"胶水",首次用不同粒子合成出复杂纳米结构.科学家通过改变溶液中铁磁流体粒子的浓度,调整了阴极和阳极磁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磁性和非磁性物质组合.该成果将适用于制造先进的光学设备、包装设备、数据存储和生物工程设备等.
2.美国查尔斯顿霍林海洋实验室声称,海底生物———显微镜下海绵有可能让抗生素重振雄风.其体内的一种化学物质algeferin,能对产生抗药性的细菌重新进行编程,使细菌的抗药性变脆弱.这或许是第一次发现可帮助抗生素重新恢复药效的物质,从而令人类有可能在抗生素与细菌的博弈中抢占先机.
3.科学家曾在一名以色列男孩的大脑和脊髓中注入胚胎干细胞,以治疗他从小患有的运动失调性毛细管扩张症.结果该男孩13岁时大脑和脊髓中出现了良性肿瘤.以色列科学家研究发现,该肿瘤属外来组织引发.科学家因此提醒人们,对干细胞治疗必须慎重,该疗法的安全性研究目前亟待加强.
4.美国科学家通过对所有已知人类鼻病毒菌株的遗传编码片段进行整理,完成了此类病毒的基因组测序,crack了其遗传密码,以此可基于患者鼻病毒感染的基因特征来选择特效处方药.此项研究为开发出首个能有效治疗普通感冒的疗法提供了强有力工具.
5.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通过对57个志愿者的免疫系统蛋白质研究,显微镜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人单克隆抗体,其由单个B淋巴细胞分泌合成.动物测试表明,新抗体可以中和H5N1禽流感病毒、H1N1型流感病毒和其他大多数季节性流感菌种,据此可有望研发出高效流感疫苗.
6.德国波恩大学将胚胎干细胞合成与干细胞研究相结合,成功地自人类胚胎干细胞诱导出大脑干细胞.其不仅能在培养皿中几乎无限期地保存,还能作为各类神经细胞的一种取之不尽的来源.动物实验表明,这些神经细胞可在大脑中进行突触融合,发送和接受信令.
7.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人员称,极端小的磁波动可促使物质出现宏观属性的改变,磁自旋激发让物质从一个状态跃迁到一个全新的状态,解释了物质科学的一大难题———"隐形秩序",即一个新的物质状态怎样出现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该发现对更好地理解高温超导物质等有重要意义.
8.日本东京大学和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借助纳米技术合成了只有1对碱基对的世界最短的双链RNAP段和只有3对碱基对组成的双链DNAP段.以该成果为基础,今后有望从生命体内存在的各种长度和种类的DNA和RNA化合物中,按特定目的切取拥有相应性质和功能的部位,利用纳米空间,进行简便且低成本的基因诊断、化学分析和高效反应等.
9.2月24日,美国首颗"嗅碳"卫星升空后,因整流罩没能按计划与其搭乘的"金牛座"XL运载火箭分离,导致卫星发射失败坠入南极附近海域.
10.通过将图像及取自相同电子显微镜下的衍射图样这两种信息资源结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地实现了从未达到过的次埃米(1埃米为1厘米的一亿分之一)级的结构分辨率,由此开发出的可克服衍射极限的新方法,终于能以不到1埃米的分辨率展现出一个单一晶体的原子结构,为单一纳米粒子的三维结构成像打下了基础.
11.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发明出一种由银纳米粒子构成的新型墨水,可在宽度小于2微米的半导体、塑料和玻璃基质上进行包括侧面的全方向的打印.其应用于电子和光电等领域,可创造出更易弯曲和伸展的、跨度较大的微电极,实现信号从一个电路元件到另一个电路元件的传递.
12.国际天文学家近日借助X射线与星系间的O-Ⅷ,在4亿光年外一个大型星系中"寻回"了部分宇宙丢失物质,其属于普通物质,由常规原子构成.在宇宙物质中,普通物质比重只有5%%,这其中还有一半不知所向.理论上,更多的宇宙丢失物质可以用此方法被寻回,而天文家们也可由这次观测推演出宇宙的演化历史.
13.日本理化研究所在生物显微镜酵母线粒体DNA的同源重组实验中,使用经过高度纯化的酶"Mhr1"进行催化,发现这种条件下的DNA同源重组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形成超螺旋,而是通过一种名为"三链体"的中间体进行.这一发现揭示了"Mhr1"酶催化的反应机制核心,将为抗衰老等方面的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关的主题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