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削的面庞,早生的华发,深邃的目光中闪着睿智.一米七的个头,只有不足50公斤的体重,但正是在这瘦小的身体里,仿佛蕴藏着无穷力量.
他用犀利的目光洞察着每起鉴定案件中的蛛丝马迹,一个个案件的难点疑点,在他手中迎刃而解;他结合办案实践,创新了一整套审讯同步录音录像操作程序和方法,为查办案件、提供证据作出突出贡献;他练就一身过硬的专业技术,共办理文检鉴定2000余起、文检复核案件1200余起,无一起错案.
他就是陈方方,淮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文检高级工程师,一位"科技强检"的时代尖兵.
刻苦钻研练就过硬本领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现在的陈方方却已经是全省检察系统著名的技术专家.善于学习、勇于钻研,是他不断成长的动力.
1985年,高中毕业的陈方方以几分之差无缘大学校园.回家复习半年,恰巧碰上濉溪县检察院招考干警,他以优异的成绩入选,从此开始了检察生涯.
在办案期间,他经常遇到一些案件需要做鉴定.当时市、县检察院技术水平十分有限,复杂一些案件的鉴定就无法解决,只能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技术部门去做.有一个案子让陈方方至今记忆犹新:一张借据上的关键数字被当事人用笔涂黑还用胶水糊上了,导致案件陷入僵局.陈方方和一位同事跑到南京去做鉴定."花了几千元的费用不说,还耽误了七八天时间."陈方方对记者说.
"要是我们自己能做这样的鉴定就好了."陈方方暗下决心.从那以后,他就对文检显微镜技术产生了兴趣.说起来也巧,不久,上级推荐他到西南政法大学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第三届物证技术培训班.这次学习,为陈方方敞开了文检技术的大门.
来到高等学府学习,从小就梦想上大学的陈方方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水分.老师课堂上讲的,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他恨不能一口吃下去.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一遍一遍地看,没完没了地写……
学成归来,陈方方在县院专门从事文检工作.1994年,在一次被抽调到市院办案时,时任技术科长的张忠将他叫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摞借条的复印件和一批相关笔迹材料,"方方,这些东西你拿回去琢磨琢磨,有结果告诉我一声就行了",张忠看起来轻描淡写地对他说.
回来以后,陈方方连续干了3个通宵.由于是复印件,笔迹比较模糊,很多笔画缺失了.他就一点点还原,细致分析比对认定.3天后,回到市院,他把鉴定结果告诉了张忠科长.面对张科长的发问,他一一作答.沉思良久,张科长告诉他:"你说的有道理,你可知道这件案子不久前在全省的技术工作会曾经拿出来讨论过,很多专家都不敢确定,甚至提出与你相反的意见."
慎重起见,张科长又让他去芜湖找省内一位知名专家探讨.经过与那位专家的研讨,两人意见达成一致.回来将鉴定书提交给法庭,在有力的证据面前,对方当事人承认了借款事实,法庭作出了改判.
这起案件,让陈方方树立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他钻研文检技术的决心.以后的许多年里,他利用自己的技术,一次次为案件的突破做出有力鉴定.
火眼金睛奸佞无处遁形
1999年,陈方方作为"特殊人才"被调到淮北市检察院工作.热情的性格、过硬的技术,大家碰到什么"疑难杂症"都喜欢去找他.
2000年,淮北破获了一起特大抢劫、轮奸、盗窃和敲诈勒索犯罪团伙案.据受害人称,该案首犯任某某作案时左眼下方有一颗黑痣.然而任被公安机关抓获后,脸上相应部位不仅无黑痣,而且连一点疤痕也没有.虽然任交待了犯罪事实,多名受害人也对其进行了辨认指认,但该案移交市检察院起诉时,任却突然翻供.
任作案时是否有黑痣,成为主导案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法院对任犯罪事实的认定.开庭在即,公诉人先后请来几位法医对任脸部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均证实,任左眼下方既无黑痣也无疤痕,公诉人找到陈方方求助.
陈方方联系公安侦查人员,终于收集到一张几年前任与其他人合影的彩色照片.由于照片人物过小,清晰度极差,虽经文检仪器处理和显微放大,均未发现任左眼下方有黑痣."当时真的很着急,也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用照相分色摄影原理也许能行".他利用不同的滤色镜在体视显微镜下一遍遍观察,将照片干扰色彩逐一滤掉,最终在任的左眼下方,一颗黑痣奇迹般地显现出来了.
由此,陈方方出具了淮北市首例《人像鉴定书》,该鉴定结论被法院采信,使妄想逃脱法律制裁的任最终被判处死刑.后经查明,任作案后返回老家,用土方子对脸部的黑痣进行了"整容".皮肤医学专家分析认为,由于黑痣小且位置处在浅表皮下,加上任年轻力壮皮肤再生力强,因此"整容"后没有留下疤痕,该案相关证据得到进一步印证.事后,公诉人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人像鉴定书》,法院可能因相关证据矛盾对任的案件做存疑判决,而不判处死刑."
提起陈方方文检"画像"技术,在淮北检察院,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2006年6月,陈方方承接了一起大量投寄匿名信、诬告国家公务人员的案件.利用多年的文检鉴定功底,他从匿名信的言语内容、方言习惯、文字水平、纸张打印等特征入手,为书写人进行文检"画像".根据"画像",很快查找到匿名信的书写人刘某某.在大量事实证据面前,刘对自己诬告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后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
长期的文检鉴定工作,使陈方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特别是他擅长的检验文书伪造变造、字迹模仿、添加、涂改、消退等疑难问题的鉴定本领,使他在办案中屡立奇功.
勇于创新攀登科技高峰
站在工作室中,说起那些"宝贝"仪器,他如数家珍,眼中透着不可抑制的欣喜.其实,在没有太多先进设备的时候,陈方方就善于搞创新,发明"土办法"来解决难题;有了先进设备之后,他就更加如鱼得水,让先进设备发挥出巨大作用.
除了文检技术外,陈方方还是应用视听装备的专业人才.当前检察机关在查办受贿案件中,行贿人与受贿人往往是一对一,证据很难查证.在突破行贿人后,受贿人却不承认,常常造成案件"流产".针对这种状况,陈方方先后发明拼装了大量视听技术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将有关谈话内容采集录制,在对受贿人审讯中,适时播放交谈内容,使受贿人哑口无言,低头认罪.
他还努力探索并借鉴外地经验,使市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建立起较为先进的审讯监控系统,对所有审讯实施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操作中,他总结摸索出一套既简短又合法、还能反映嫌疑人交待情景的视听资料证据录制方法.审讯录像提交法庭并当庭播放,既有效防止了被告人当庭翻供,又使在场观众受到教育.
陈方方就开动脑筋,组装出多套适用于临时办案点的审讯监控显微镜设备,使审讯监控由固定装置变成流动装置,随时随地在任何场所都能进行.这些设备被应用于查处安徽金蟾药业公司原总经理尹西才等15名干部贪污窝案、市公安局原局长卢全新受贿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为了工作,他把手机设定成了24小时"热线",一旦有需要,保证随叫随到.在同事的眼中,身背沉重仪器,只顾低着头赶路的模样,成了陈方方的"标准像".
2008年,淮北市检察院建立了全省首个文检试验室,并购买了全省唯一一台"薄层色谱扫描仪".为了能掌握不同年份、不同笔迹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他自己掏钱到市场上购买不同型号、不同墨迹的笔进行笔迹存档,初步建立起笔迹档案库.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强烈的责任感、执着的使命感,使得陈方方攻克一个个难关,攀上检察科技的新高峰!记者李晓群
相关的主题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